發布時間:2023-1213文章來源: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
廉潔警句 | 儉,德之共也;侈,惡之大也
?
警句溯源
??? 御孫曰:“儉,德之共也;侈,惡之大也?!惫玻?;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。夫儉則寡欲,君子寡欲,則不役于物,可以直道而行;小人寡欲,則能謹身節用,遠罪豐家。故曰:“儉,德之共也。”侈則多欲。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,枉道速禍;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,敗家喪身;是以居官必賄,居鄉必盜。故曰:“侈,惡之大也。
——【宋】司馬光《訓儉示康》
御孫說:“節儉,是所有品德共有的;奢侈,是一切惡行中最大的惡。”共,就是同,是說有德行的人都是從節儉做起的。因為,如果節儉就少貪欲,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貪欲就不被外物役使,可以走正直的路。沒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貪欲就能約束自己,節約費用,避免犯罪,使家室富裕,所以說:“節儉,是各種好的品德共有的特點?!比绻莩蘧投嘭澯?,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貪欲就會貪戀愛慕富貴,不循正道而行,招致禍患,沒有地位的人多貪欲就會多方營求,隨意揮霍,敗壞家庭,喪失生命,因此,做官的人如果奢侈必然貪污受賄,平民百姓如果奢侈必然盜竊別人的錢財。所以說:“奢侈,是最大的惡行?!?/span>
作家作品
??? 司馬光(1019年~1086年),字君實,號迂叟,陜州夏縣涑水鄉(今山西省夏縣)人,出生于光州光山(今河南省光山縣)。世稱涑水先生。北宋時期政治家、史學家、文學家,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后代。
??? 宋仁宗寶元元年(1038年),進士及第,累遷龍圖閣直學士。宋神宗時,反對王安石變法,離開朝廷十五年,主持編纂了編年體通史《資治通鑒》。歷仕仁宗、英宗、神宗、哲宗四朝,官至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。元祐元年(1086年),去世,追贈太師、溫國公,謚號文正。名列“元祐黨人”,配享宋哲宗廟廷,圖形昭勛閣;從祀于孔廟,稱“先儒司馬子”;從祀歷代帝王廟。
???? 為人溫良謙恭、剛正不阿;做事用功,刻苦勤奮。以“日力不足,繼之以夜”自詡,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。生平著作甚多,主要《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》《稽古錄》《涑水記聞》《潛虛》等。
《訓儉示康》是北宋史學家司馬光所寫的散文作品,為司馬光寫給其子司馬康,教導他應該崇尚節儉的一篇家訓。
?
警句解讀
人民論壇:大興勤儉節約之風
張凡
???? 俗話說,人無儉不立。勤儉節約不僅是一種生活習慣,更體現著一個人的道德修養。《左傳》有言:“儉,德之共也;侈,惡之大也?!敝T葛亮誡子:“靜以修身,儉以養德?!痹谥袊碎L久以來的價值觀里,儉樸不僅是一種行為方式,更是一種大的德行,是培養良好道德的基礎。因為一個勤儉節約的人,一定是一個自知、自律、自省的人。
今天我們提倡節約,不僅是要倡導一種健康適度的生活方式,更是要讓人們在厲行節約中涵養“恒念物力維艱”的道德品質,去除驕奢淫逸的不良之風,在舉手投足間展現深植于心的素養,去擁抱更美好的生活。
???? 浪費還是節約,這看似是個人的行為選擇,卻照鑒著一個社會的文明品質?,F實中,一些人缺乏節約意識,有意無意地浪費糧食、糟蹋糧食,一些人愛面子、講排場,不同程度地過度消費、攀比鋪張,造成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,這些都與社會文明背道而馳。文明,在于“人人相善其群”的公德意識,在于敬畏自然、尊重勞動的自律自覺,在于重視公共利益的價值尺度……由此而言,了解“一粒米千滴汗”的辛勞,進而感恩大自然的饋贈和勞動者的付出;懂得“取之有度,用之有節”的道理,所以盡己所能減少浪費以節約資源、保護環境。這種敬畏自然、尊重勞動、顧及群體的價值選擇,值得我們提倡和堅守。
??? “奢靡之始,危亡之漸”。對于國家來說,提倡勤儉節約之風,也要增強危機意識、賡續艱苦奮斗精神。今天,我們擁有的這份“家底”,是幾代人篳路藍縷、拼搏奮斗才攢下的,決不能在揮霍浪費中白白斷送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,“即使生活一天天好了,也沒有任何權利浪費!”因為無論是面對資源相對不足、生態環境脆弱的現實國情,還是面對宏偉的奮斗目標、復雜的內外環境,都需要我們時刻葆有艱苦奮斗的精神、勤儉節約的作風?!俺⒂腥账紵o日,莫待無時思有時”,節約每一粒糧食,節約每一點資源,聚沙成塔、集腋成裘,我們才能擁有抵御風險的深厚底氣、迎戰困難的強大力量。
???? 勤儉節約,是個人涵養優良品德的重要內容,是推動國家發展、社會進步的有效途徑。環顧我們身邊,“舌尖上的浪費”現象雖然有所改觀,但一些地方餐飲浪費仍然存在,光怪陸離的“消費主義”盛行,一些人陷入“揮霍浪費”“透支消費”的怪圈,這顯然與我們所需要、所期待的社會風尚大相徑庭?!傲晳T之初如蛛絲,習慣之成如繩索”,如果任由鋪張浪費成為根深蒂固的習慣,成為在全社會蔓延的不良之風,就有可能積習難改、積重難返。當此之時,我們有必要重申“厲行節約、反對浪費”的深刻意義,讓更多人自省自勵、引為鏡鑒。
由儉入奢易,由奢入儉難。在全社會大興勤儉節約之風,需要我們每個人把艱苦奮斗、勤儉節約付諸實踐、見諸行動,更需要持之以恒、久久為功,讓“克勤克儉”“戒奢以儉”的價值理念真正深入人心、蔚然成風。